ICG清除試驗屬于動態檢測,它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分析肝功能特定指示物(ICG)在受試者體內的動態變化檢測,評估受試者肝臟攝取、代謝、合成、生物轉化和排泌等生理功能的有效狀態(又稱有效肝功能或肝儲備功能),主要影響因素為功能性肝細胞量和肝血流的有效灌輸量(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 ,EHBF)[1],而臨床通常從功能性肝細胞量和有效肝血流兩個方面來評估肝儲備功能。該試驗有兩個主要指標:ICGR15(吲哚菁綠15分鐘滯留率),直接反映肝儲備功能性肝細胞量;EHBF(有效肝血流),直接反映肝儲備功能有效血流灌注,可以直接反映肝儲備功能(有效肝功能)的兩個方面,實現肝儲備功能的更全面評估。
目前決定臨床結局的肝功能評估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損失部分、再生部分和剩余肝功能。因此:
肝臟儲備功能≈初始(未知)-損失(某些生化指標)+再生(未知)
從這個公式中看到,初始部分是一個未知量,再生部分也無量化檢測方法,也是未知量。臨床通常用某些生化指標去評估損失部分,但因生化指標在體內有半衰期,這些指標反映的損害程度存在明顯滯后性、前后兩次檢測結果間可能存在重疊現象,不能把結果簡單累加起來反映總體損害程度。同時因其又在體內不斷地產生及代謝,在血清中的含量或酶活性取決于其產生、分布與清除的總和效應,每次檢測結果反映地只是階段性損害程度。
臨床上能反映肝臟儲備功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一些綜合評分模型,如Child-pugh評分、MELD評分等。Child-Pugh評分是一種對肝硬化患者肝儲備功能進行量化評估的分級標準,但較為粗略,其中的血液指標不夠靈敏,而腹腔積液和肝性腦病兩個指標則相對主觀。同為Child-Pugh A級肝硬化患者肝儲備功能及能耐受肝切除體積的個體差異卻很大,需要進行更精確的定量評估,這個群體患者肝切除手術后總體病死率為3%~8%[2]。MELD評分克服了CTP分級受主觀因素的影響,3個參數肌酐、膽紅素、國際標準化比值均為客觀實驗室指標,且對預后有不同的影響而占有不同的權重,能反映肝臟的重要并發癥之一肝腎綜合征,對終末期肝硬化患者的預后有較好價值[3]。MELD評分中的血清肌酐可受患者血容量不足、過量使用利尿劑等因素影響,膽汁淤積造成的維生素K缺乏會使INR增高,感染會致血清總膽紅素升高,這些因素都會對評分結果產生偏倚[4]。
還有某些生化指標如白蛋白、膽紅素和PT等,但因其在體內存在半衰期、滯后性、特異性比較差,許多肝外因素也可引起這些指標的異常,如維生素K缺乏、脂肪瀉、抗生素應用等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近年來,ICG清除試驗成為評估肝儲備功能最有價值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其有兩個主要指標,ICGR15(吲哚菁綠15分鐘滯留率)和EHBF(有效肝血流),目前臨床上常用ICGR15評估衡量患者所能耐受的肝切除體積,其對肝硬化患者肝切除的預后判斷價值已經得到證實。同時EHBF對臨床肝儲備功能的評估作用也被大家逐漸認識。
下面我們匯總一下ICGR15的臨床應用:
ICGR15作為評估肝儲備功能、反映肝臟功能性肝細胞量的重要指標,在外科,廣泛應用于肝切除術前術后、肝移植、介入、門脈高壓手術等等的肝儲備功能評估,不僅在國外列入肝切除的標準,如蘇黎世大學標準、東京標準等,在中國也進入了以下各種專家共識、規范及指南[5-11]:
腹腔鏡肝切除專家共識和手術操作指南
?Chlid-Pugh評分B級以上
?ICGR15在正常范圍
腹腔鏡治療肝膽管結石病的專家共識(2013版)
?肝功能Child-Pugh B級以上,肝臟儲備功能良好,需大范圍肝切除者ICGR15≤15%,剩余肝臟體積與標準肝臟體積之比≥40%。
肝門部膽管癌診斷和治療指南(2013)版
?結合肝臟是否存在基礎病變、膽道梗阻的時程和范圍血清膽紅素水平、膽道引流后吲哚氰綠(ICG)清除試驗等綜合評價預留肝臟的體積和功能。
《肝細胞癌外科治療方法的選擇專家共識(2016年第3次修訂)
?肝儲備功能良好,如吲哚菁綠15min滯留率根據肝切除范圍在相對應允許范圍內。
衛計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
?Child-Pugh A級、ICGR15<20%-30%是實施手術切除的必要條件。
衛計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9年版)》
?肝功能Child-Pugh A級、ICGR15<30%是實施手術切除的必要條件。
肝硬化患者肝切除術后肝功能不全的預防與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
?對于無門靜脈高壓征象的Child-pughA級患者,若 ICGR15<10% ,預留肝臟體積應不少于40%的標準肝體積( Standard liver volume,SLV)。
?ICGR15為10%~20%,預留肝臟體積不少于60%SLV。
?ICGR15為21%~30%,預留肝臟體積不少于80%SLV。
?Child-pugh A級ICGR15>30%、 Child-pugh A級伴門靜脈高壓癥的患者只能行肝實質切除率(切除肝實質體積占全部功能性肝體積的比例)少于5%的微量肝切除。
?Child-pugh A級ICGR15>40%或Child-pugh B級患者,只能行腫瘤切除術。
?Child-pugh C級是行肝切除術的禁忌證。
也形成了中國肝切除安全限量的個體化評估決策樹[12]:
R:剩余功能性肝臟體積;S:估算的標準肝臟體積
同時ICGR15也已廣泛應用于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病癥治療。通過臨床廣泛使用,ICG清除試驗納入:
《傳染病學》第九版[1]
“ICG清除試驗屬于動態檢測,它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分析肝功能特定指示物(ICG)在受試者體內的動態變化檢測,可評估受試者肝臟攝取、代謝、合成、生物轉化和排泌等生理功能的有效狀態(又稱有效肝功能或肝儲備功能),主要影響因素為功能性肝細胞量和肝血流的有效灌輸量(effective hepatic blood flow ,EHBF),對肝硬化肝衰竭、肝葉切除和肝移植前后預后評估有重要價值。”
《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13]
“吲哚箐綠 (ICG) 清除試驗可動態觀察受試者有效肝功能或肝儲備功能, 對肝衰竭及肝移植前后預后評估有重要價值。”
《肝硬化診治指南(2019年版)》[14]
“吲哚氰綠(indocyanine green,ICG)ICG清除試驗具有無創、安全、準確、靈敏、定量、可動態監測等優點。ICG消失率和ICG15分鐘滯留率是臨床常用的兩個指標,且與Child-Pugh評分一致,可用于評價肝硬化患者肝臟儲備功能,特別是應用于肝硬化患者術前手術風險的評估。”
以下是ICGR15的使用參考范圍[15-23]:
近年來,隨著ICGR15值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吲哚菁綠清除率及ICGR15與肝細胞容量呈正相關,是目前較為公認的評估肝臟儲備功能的指標。但其在肝硬化病人尤其重度肝硬化病人中的應用可能會受到局限[24],所以臨床有必要結合有效肝血流EHBF一起評估肝儲備功能。